前十字韌帶術後常見問題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前十字韌帶術後物理治療吧~
撰文/ 陳奕叡 物理治療師
(版權所有,如欲轉載請來信告知)
承吳治療師之前為大家介紹的前十字韌帶撕裂傷文章連結,不論是否為運動員,多數人傷後選擇手術重建韌帶,以回復日常及運動所需的膝蓋穩定度,自體骨移植常使用的材料為腿後肌肌腱、股四頭肌肌腱、髕骨肌腱。這次要帶大家認識手術後常見問題,以下逐一介紹。
(一)疼痛
雖使用關節鏡盡量減少傷口大小,手術後軟組織發炎仍會產生疼痛。術後必經固定之過程,因缺少活動使組織液循環減慢亦會影響疼痛時長。另研究指出使用髕骨肌腱重建觀察到前膝疼痛的比例較使用腿後肌肌腱高。除了藥物外,物理治療也可以協助減輕疼痛。
(二)膝關節腫脹
手術會造成局部組織的發炎,產生組織液堆積,為腫脹第一來源,加上前十韌帶手術後視情況及醫師指示,會需用膝蓋支架固定並且不承重2~6週不等,活動範圍受限、使用頻率下降亦會造成組織液的循環減慢,影響腫脹消退。
(三)活動度受限
術後常見膝伸直及彎曲角度的受限,兩者皆重要,若硬是比較,伸直角度對走路平衡等日常活動的重要性影響更大。重建使用的肌腱固定後需要時間韌帶化,術後固定、限制活動是必經的歷程,這些容易造成肌肉萎縮、軟組織緊繃、特定肌群的疲勞膨脹,皆會影響活動度之恢復。
(四)肌肉萎縮、肌力下降
十字韌帶手術後因固定、限制活動及疼痛,使股四頭肌萎縮、力量下降,另研究也指出使用腿後肌肌腱重建會造成腿後肌肌力下降。
(五)日常活動、運動限制
綜合上述症狀,不適感、活動度不足、肌力肌耐力下降會影響到日常生活,從最基本的行走、上下樓梯,至進階的跑跳,更不用說運動需要更好的關節活動度及肌肉能力。若後續的復健訓練不足夠,常見走多或運動後反覆膝關節腫痛。
物理治療如何幫忙
徒手按摩、淋巴引流:加速腫脹代謝、減低疼痛
術後初期抬高腳:幫助下肢血液循環
被動、主動關節活動:伸展緊繃肌肉、消腫、減痛、增加關節活動角度
肌力、肌耐力訓練:透過居家、重訓器材設計術後不同階段適合的運動
功能性訓練:走路步態調整、平衡感、跳躍、跑步、銜接專項運動的特定練習
以下舉兩個手術後必做肌力訓練的例子
1. 腿後肌肌力訓練
2. 膝蓋終端伸直角度訓練
參考資料:
Lin KM, Boyle C, Marom N, Marx RG. Graft Selection in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Sports Med Arthrosc Rev. 2020 Jun;28(2):41-48.
Meuffels DE, Poldervaart MT, Diercks RL, Fievez AW, Patt TW, Hart CP, Hammacher ER, Meer Fv, Goedhart EA, Lenssen AF, Muller-Ploeger SB, Pols MA, Saris DB. Guideline on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injury. Acta Orthop. 2012 Aug;83(4):379-86.
以上衛教資訊出自研究文獻,正確的訓練及治療方式請諮詢專業的物理治療師,減少傷害發生
新衡物理治療所 關心您
【新衡物理治療所】 診所電話:02-2362-3936 診所地址:106 台北市大安區溫州街52巷19號1樓
聯絡信箱:bohilin@hotmail.com / newbalancept@gmail.com
【知澄國際健康有限公司】公司電話:02-2935-0792 公司地址:106 台北市大安區溫州街52巷19號1樓
聯絡信箱:zealous@nbptclinic.com.tw
知澄國際健康有限公司& 新衡物理治療所 ● 版權所有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