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狀骨骨折:讓國防部長必須暫時休息的兇手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鉤狀骨骨折與相關的物理治療吧~
撰文/ 陳奕叡 物理治療師
(版權所有,如欲轉載請來信告知)
張育成於4月25日先發對戰金鶯,7局上大力揮棒落空後,疑似傷到左手腕,經過詳細檢查,紅襪隊於4月26日公布張育成左手鉤狀骨骨折,預計缺席比賽6週。
新聞連結: https://www.cna.com.tw/news/aspt/202304260010.aspx
什麼是鉤狀骨:鉤狀骨的解剖位置及周圍組織
腕骨共有8顆,分為近排腕骨及遠端腕骨,鉤狀骨位於腕骨遠端排的小指側
近排腕骨
–舟狀骨、月骨、三角骨、豆狀骨
遠端腕骨
–大多角骨、小多角骨、頭狀骨、鉤狀骨(下圖紅框處)
腕骨間關節由小的腕骨間韌帶(背側、掌側和骨間韌帶)連接在一起,這些韌帶僅允許腕骨之間進行輕微的滑動。關節緊鎖位置姿勢是腕伸展,關節鬆弛位置是中立或輕微屈曲。下圖紅框處為鉤狀骨。
尺神經會穿過鉤狀骨(下圖紅框處)及豆狀骨(下圖藍框處)間的 Guyon通道,又稱 pisohamate 通道。鉤狀骨骨折會影響 Guyon通道 及 pisohamate韌帶 的位置,若同時伴隨周圍軟組織的血腫,這些都可能使尺神經受壓,造成尺骨隧道症候群。若尺神經在 Guyon通道 內受壓,手指會出現感覺改變及動作缺損。
動作缺損受影響的肌肉包括
-小魚際肌(小指屈肌、小指展肌、小指對掌肌)
-拇指內收肌
-骨間肌
-內側蚓狀肌
-掌短肌
綜合上述,鉤狀骨骨折會影響手腕關節的活動度、穩定度及手指的感覺及肌力。骨折的原因包含外傷、撞擊及長期累積受壓。
骨折後的處理及物理治療建議
骨折癒合時間因患者的年齡、骨折的位置和類型、是否移位以及血液供應而異,臨床上使用影像和理學檢查評估癒合情況。一般來說,兒童在 4 至 6 週內癒合,青少年在 6 至 8 週內癒合,成人在 10 至 18 週內癒合。
固定是骨癒合所必需的,使骨頭結構對齊。
但固定所帶來的副作用包含
(1)活動角度、關節活動度、肌肉延展度下降
(2)肌肉萎縮伴隨無力和肌耐力差
(3)剛開始活動時感到疼痛
(4)非彈性疤痕會限制組織活動性
所以骨折後的物理治療介入是必要且重要的
在骨折部位癒合之前,任何時候在骨折部位施加壓力時都應該小心,例如在施加阻力、伸展或在負重活動時。若有做內固定穩定骨折部位,在骨折部位的耐受範圍內進行早期輕度活動是理想的。斷裂處一旦癒合,骨頭就會具有正常結構及完整性,可以承受正常的壓力。
可以尋求治療師檢查當前的功能、活動和期望恢復的結果。測量並記錄活動角度、關節活動和肌肉狀況以及任何其他損傷。通常,固定區域的關節和關節周圍組織都會受到影響。
物理治療介入
-關節鬆動術:關節鬆動術可有效恢復失去的關節活動度,而不會損傷關節軟骨或對骨折部位造成壓力。介入會從輕柔的伸展開始,隨著關節活動度增加而逐漸增加強度。
-PNF伸展:在固定後期間使用 Hold-relax 和 Agonist-contraction 技術,因為強度可以由患者控制。 重要的是要控制收縮強度,並且在骨頭癒合之前不要在骨折部位施加阻力或拉力,以避免在骨折部位產生彎曲力。
-功能性活動:患者可以循序漸進地恢復正常活動。 在固定後的早期,重要的是不要傷到肌力弱的肌肉、軟骨、骨頭和結締組織。
-肌肉訓練:加強肌力及肌耐力。固定後2至3週,由於骨頭和軟骨都不能承受過度的壓力或彎曲力,因此會先使用輕度等長收縮訓練。隨著關節活動和角度的進步,在允許範圍內可以增加輕度阻力。一旦骨折處癒合完全,就可以開始更劇烈的動態訓練。
-疤痕組織鬆動:如果疤痕組織受到限制,則使用徒手技術來鬆動疤痕,技術的選擇取決於所涉及的組織。
參考資料:
Magee, D. J.. (2014). Orthopedic physical assessment . (6th ed.). St. Louis, MO : Elsevier Saunders
正確的訓練及治療方式請諮詢專業的物理治療師,減少傷害發生
新衡物理治療所 關心您
【新衡物理治療所】 診所電話:02-2362-3936 診所地址:106 台北市大安區溫州街52巷19號1樓
聯絡信箱:bohilin@hotmail.com / newbalancept@gmail.com
【知澄國際健康有限公司】公司電話:02-2935-0792 公司地址:106 台北市大安區溫州街52巷19號1樓
聯絡信箱:zealous@nbptclinic.com.tw
知澄國際健康有限公司& 新衡物理治療所 ● 版權所有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