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者腳踝傷害(I): 附生三角骨症候群/後踝夾擠症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附生三角骨症候群/後踝夾擠症與相關的物理治療吧~    

撰文/ 陳奕叡 物理治療師  

(版權所有,如欲轉載請來信告知)

成因及解剖構造

後踝疼痛在舞者中很常見,它因腳踝的過度蹠屈而加劇。距下關節蹠屈不足可能導致後部夾擠,通常分為軟組織及骨夾擠,前者包含關節囊夾擠或屈拇長肌肌腱炎,後者則包含附生三角骨(下圖紅框處)或 Stieda 骨突(距骨外側延長的結節,下圖藍框處)。

次級骨化中心在8至13歲之間硬化,若骨化未連接到距骨後突的外側結節便會產生附生三角骨。一般人發生率介於3%到13%,大多數沒有症狀。

創傷性的踝關節扭傷可能會引發位於附生三角骨Stieda骨突的後踝疼痛。後距腓韌帶通常有部分附著於附生三角骨,可能與症狀有關。理學檢查被動蹠屈會疼痛,可以進一步透X光及MRI確認診斷。

非手術物理治療

包括:

       1. 冰敷

       2. 減少足尖著地之動作

       3. 距小腿關節鬆動術

       4. 技巧及肌力訓練

       5. 增強足部內在和外在肌肉

若上述效果不佳,會將休息時間拉長,使用腳踝固定鞋或消炎藥,若在附生三角骨周圍區域注射皮質類固醇應謹慎使用。

手術後物理治療

手術治療包括切除附生三角骨Stieda骨突,並根據指示清創屈拇長肌。文獻指出術後所有患者術後疼痛均明顯減輕。重新開始跳舞的平均時間為8週,94%的舞者能夠恢復到術前的舞蹈水平。

術後復健會依序由下肢不承重到部分承重,穿著固定鞋使用拐杖2週,不承重時進行踝關節活動度運動。舞者可以在術後2至3週慢慢恢復或使用扶手進行練習,並在沒有腫脹或症狀的情況下增加活動。由於病人通常是保守治療一段時間再進行手術治療,且長時間穿著固定鞋,舞者的蹠屈和背屈肌往往會僵硬。一旦他們可以完全承重,重要的是要協助恢復他們的關節活動度,不承重及承重下都需要做踝關節鬆動術。

參考資料:

Vosseller, J. T., Dennis, E. R., & Bronner, S. (2019). Ankle Injuries in Dancers.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aedic Surgeons, 27(16), 582–589. 

以上衛教資訊出自論文文獻回顧,正確的訓練及治療方式請諮詢專業的物理治療師,減少傷害發生

新衡物理治療所 關心您

【新衡物理治療所】            診所電話:02-2362-3936     診所地址:106 台北市大安區溫州街52巷19號1樓

                                                聯絡信箱:bohilin@hotmail.com /  newbalancept@gmail.com     

【知澄國際健康有限公司】公司電話:02-2935-0792     公司地址:106 台北市大安區溫州街52巷19號1樓

                                                聯絡信箱:zealous@nbptclinic.com.tw

 

知澄國際健康有限公司& 新衡物理治療所 ● 版權所有 2017

載入中...